引 言 ?
美國農業(yè)巨頭嘉吉公司,作為美國國內唯一的赤蘚糖醇生產商,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了請愿書;七個月后,嘉吉公司終于取得了初步勝利。嘉吉聲稱,大量從中國進口的廉價赤蘚糖醇對其造成了“實質性損害”。
面對劇變,中國生產者已無退路,化解產能過剩的燃眉之急、開拓多元市場的空間布局、攻克高端認證的技術壁壘、構建韌性供應鏈的長期戰(zhàn)略,以及專業(yè)應對貿易摩擦的博弈能力,成為在變局中尋求“穩(wěn)妥路徑”、實現(xiàn)從規(guī)模擴張向質量突圍轉型的必然選擇。陣痛已至,重構在即。
01 高額關稅
赤蘚糖醇是一種零卡路里的大宗甜味劑,廣泛應用于飲料、糖果、糖霜、口香糖等產品中。嘉吉指控中國產品以“低于公平價值”的價格在美國銷售。
根據嘉吉的請愿書,中國的赤蘚糖醇生產商在2021至2023年間大幅擴張產能,但隨著中國主要飲料公司調整產品配方,這些中國廠商出現(xiàn)了產能過剩。為了消化庫存,主要供應商開始以“極低的價格”向海外市場(包括美國)大量傾銷產品。這種行為導致了美國等地客戶庫存積壓,并最終引發(fā)市場價格崩盤。
嘉吉在請愿書中還提到,歐盟委員會已于2024年7月19日對部分中國產赤蘚糖醇征收了臨時反傾銷稅。嘉吉認為,由于歐盟對中國赤蘚糖醇征收了31.9%至235.6%的臨時反傾銷稅,中國生產商很可能會將出口重心轉向美國市場,從而加劇低價中國產品進口對美國本土產業(yè)造成的持續(xù)損害威脅。嘉吉警告,如果當前趨勢持續(xù),美國國內產業(yè)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未來。
美國商務部在7月14日初步裁定支持嘉吉的訴求,決定對從中國進口赤蘚糖醇的美國進口商征收高達三位數(shù)的巨額反傾銷稅。這使得大多數(shù)食品和飲料公司難以負擔來自中國的赤蘚糖醇。
面對高昂的中國進口稅,一個自然的疑問是,美國企業(yè)為何不轉向購買嘉吉的產品,即使價格更高?來自俄勒岡州Icon Foods公司的Kash Rocheleau(該公司從中國等地進口特種甜味劑)解釋說,部分公司確實可以這樣做。然而,對于那些需要使用有機或非轉基因項目(Non-GMO Project)認證甜味劑的公司來說,嘉吉并非可行的選擇。因為嘉吉在生產赤蘚糖醇過程中使用的微生物培養(yǎng)基底是轉基因玉米來源的葡萄糖。
Rocheleau指出,赤蘚糖醇本身很難被完全替代。雖然可以使用阿洛酮糖(allulose),但它的成本也很高,特性與赤蘚糖醇不同,并且不被全食超市(Whole Foods)允許,也未獲歐盟批準。塔格糖(tagatose)是另一種替代品,但在美國的營養(yǎng)成分標簽上必須被標注為“添加糖”(這與阿洛酮糖和赤蘚糖醇不同),這使得消費者望而卻步。
Icon Foods公司代表其客戶表示將繼續(xù)抗爭。Rocheleau強調,大型包裝消費品(CPG)公司需要發(fā)聲才能改變商務部的決定。他們的核心論點是:嘉吉不生產有機和非轉基因認證的赤蘚糖醇,因此他們無法簡單地轉向這個國內供應商。
Rocheleau提到,在法國使用非轉基因玉米糖生產赤蘚糖醇的Jungbunzlauer公司(JBL)去年成功推動歐盟對中國赤蘚糖醇征收了關稅。然而,JBL目前也沒有足夠的富余產能來供應美國市場,因為他們贏得反傾銷案后已專注于自身市場。
Rocheleau警告稱,如果美國政府在12月的最終裁決中維持初步裁定結果,那么使用有機或非轉基因赤蘚糖醇的CPG公司將“沒有任何選擇”,因為目前已經沒有人在進口這類產品。甚至在初步裁定后的一段時間里(3月至7月),進口商已被警告,如果嘉吉的請愿成功,他們的進口可能被追溯征收關稅。她預測,非轉基因和有機赤蘚糖醇將在美國市場消失,而整個赤蘚糖醇市場也可能因價格過高而逐漸萎縮。
Icon Foods希望看到的解決方案是,讓非轉基因和有機赤蘚糖醇產品被豁免于反傾銷稅。當然,他們也理解,若要獲得這種豁免,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措施,以防止中國公司通過虛假聲稱產品為有機或非轉基因來規(guī)避關稅。
當被問及更廣泛的甜味劑市場受特朗普政府關稅影響時,Rocheleau表示情況復雜。例如,來自中國的甜菊糖苷(steviol glycosides)和阿洛酮糖僅需繳納10%的基本關稅,而赤蘚糖醇則面臨更高關稅(不過與反傾銷稅相比顯得微不足道)。菊粉(主要從歐盟進口的菊苣根形式)可能面臨15%的關稅,木薯纖維(部分從印尼采購)可能面臨19%的關稅,除非獲得豁免。Icon Foods為應對關稅不確定性,對其所有產品線都采取了多元化供應策略,確保每個產品至少有2-3家供應鏈合作伙伴,以維持供應鏈安全并能夠快速調整。
嘉吉公司沒有就反傾銷請愿書回應置評請求。
02 應變 ?
該事件對中國赤蘚糖醇生產商構成了重大且直接的沖擊。美國商務部初步征收的三位數(shù)反傾銷稅,疊加歐盟之前已實施的臨時反傾銷稅,意味著中國赤蘚糖醇出口歐美這兩大高端市場的傳統(tǒng)路徑幾乎被完全阻斷。這直接導致大量原本計劃銷往歐美的產品被迫積壓,加劇了因中國國內飲料市場配方調整而本就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。如果最終裁決維持高關稅,這些產能將面臨長期閑置的風險。
中國生產商面臨的困境不僅在于高關稅壁壘。事件暴露出一個關鍵短板:在滿足歐美市場日益增長的有機和非轉基因(Non-GMO)認證產品需求方面,存在明顯不足。
美國市場存在一個特定的客戶群體(如使用有機/Non-GMO認證甜味劑的食品飲料公司),他們無法轉向征收高關稅后唯一可得的美國本土供應商嘉吉,因為嘉吉的產品不符合其認證要求。然而,目前中國生產商似乎未能提供足夠的、獲得歐美市場廣泛認可的有機/Non-GMO認證赤蘚糖醇來填補這個空缺,錯失了一個潛在的豁免或替代機會。
貿易壁壘的連鎖反應已經顯現(xiàn)。為了規(guī)避風險和潛在的追溯征稅,美國進口商在初步裁決后已基本停止進口中國赤蘚糖醇,特別是那些目標客戶需要有機/Non-GMO產品的進口商。這導致依賴這些渠道的中國生產商訂單驟減。若局勢持續(xù),美國市場上符合特定認證的赤蘚糖醇供應將枯竭,而整體赤蘚糖醇市場也可能因價格飆升而萎縮,進一步壓縮中國產品的生存空間。
高關稅還迫使下游客戶(食品飲料公司)積極尋找替代方案。他們可能選擇其他甜味劑(如阿洛酮糖、塔格糖,盡管各有局限),或調整配方減少赤蘚糖醇用量,甚至轉向其他供應商(如法國的Jungbunzlauer,盡管其產能有限)。這種客戶流失和替代趨勢一旦形成,即使未來關稅情況改善,中國生產商要贏回市場份額也將面臨困難。
最后,該案例可能產生示范效應。其他甜味劑品類(如其他糖醇)或其他國家的貿易伙伴,可能效仿歐美采取類似的貿易保護措施。同時,非關稅壁壘(如認證要求、可追溯性標準)的重要性被放大,成為中國生產商進入高端市場必須跨越的門檻。
面對嚴峻挑戰(zhàn),中國生產商需要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來尋求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。首要任務是化解當前的產能過剩危機。這可以通過與下游客戶(包括國內和國際新興市場)簽訂中長期的供應協(xié)議來實現(xiàn),即使價格低于以往,只要能覆蓋成本并快速回籠資金,就能避免庫存積壓和設備閑置,維持現(xiàn)金流。
市場多元化是分散風險的關鍵戰(zhàn)略。需要大力開拓歐美之外的新興市場,如東南亞、中東、拉美和非洲,這些地區(qū)對赤蘚糖醇的需求正在增長且貿易壁壘較低。同時,考慮在具有貿易優(yōu)勢的地區(qū)(如東南亞的泰國、越南,或墨西哥、東歐)設立加工或分裝基地,將原料或半成品運往當?shù)剡M行最終加工或包裝,利用當?shù)氐淖再Q協(xié)定(如美墨加協(xié)定/USMCA、歐盟與相關國家的協(xié)定)規(guī)避針對中國原產地的反傾銷稅,以“曲線救國”的方式重新進入歐美市場。
產品升級和認證突破是提升競爭力和議價能力的核心。必須投入資源解決有機和非轉基因認證的瓶頸。這包括與國際權威認證機構(如ECOCERT,?Non-GMO Project)深度合作,建立從非轉基因原料種植/采購到生產過程全程透明、可追溯、可驗證的體系,確保產品能獲得目標市場認可。同時,積極開發(fā)高附加值產品,例如將赤蘚糖醇與其他功能性成分(如益生元、特定維生素)或甜味劑(如甜菊糖苷、羅漢果苷)復配,創(chuàng)造性能更優(yōu)、成本效益更高或具有特定健康宣稱的新產品,減少同質化競爭,提高技術壁壘。
在應對貿易摩擦方面,需要更加積極主動。一方面,在法律層面,聘請熟悉歐美貿易法的專業(yè)律師團隊,積極應訴或申請個案審查,爭取更低的“分別稅率”,避免全行業(yè)被征收最高稅率。另一方面,在政策層面,聯(lián)合受影響的美國進口商和下游客戶(如Icon Foods及其服務的CPG公司),共同游說美國商務部,強調特定產品(如有機/Non-GMO赤蘚糖醇)在美國本土無法足量供應且不可替代的事實,爭取對此類產品進行關稅豁免或特殊處理。同時,支持中國相關政府部門通過外交或貿易談判渠道進行溝通協(xié)調。
增強供應鏈韌性是長期穩(wěn)健發(fā)展的基礎。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。對于關鍵原材料供應,建立多元化渠道,避免單一來源風險。對于目標市場,也要分散布局,降低對任何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。密切關注全球貿易政策動態(tài)和市場需求變化,建立快速響應機制,以便在政策或市場風向轉變時能迅速調整生產和銷售策略。
總結來說, 中國糖類和甜味劑生產者,特別是赤蘚糖醇企業(yè),正經歷嚴峻的貿易環(huán)境劇變帶來的陣痛。沖擊是顯著的,涉及主要出口市場關閉、產能過剩加劇、客戶流失風險以及非關稅壁壘挑戰(zhàn)。尋求穩(wěn)妥路徑的核心在于:立即行動緩解產能壓力,堅定不移地開拓多元市場,全力攻克高端產品認證壁壘,靈活調整產能與產品結構,專業(yè)應對貿易摩擦,并系統(tǒng)性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。 從依賴價格優(yōu)勢轉向依靠質量認證、產品創(chuàng)新和供應鏈效率,是適應新格局、實現(xiàn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關鍵。
來源:石時農業(yè)